logo

相关文章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文华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组 青年教师课程标准解读分享会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文华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组 ...

“知辨行思”探究教学智慧,“置身其中”感悟教学魅力——记道德与法治学科个人教学法展示

“知辨行思”探究教学智慧,“置身其中”感悟教学魅力...

寻觅熟悉的味道

寻觅熟悉的味道

“新四维教育”解读

“新四维教育”解读

学坊课程助力学生自主成长

学坊课程助力学生自主成长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发布时间 : 2018-03-21 14:58 发布者:课程研发中心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语文主题学习的魅力

   韩文联

 

初中语文国家统一部编教材主编、北大教授温儒敏先生《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一文提出: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的,否则就很难有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阅读兴趣来。“连滚带爬”地读,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但有老师指导一下,甚至纳入教学,就事半功倍了。这可能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好办法。

李希贵局长在谈到语文的教学现状时说:“3分钟即可读完的课文要学3节课,3天即可读完的教材要学半年,学生怎能不生厌?”                         

 

山重水复疑无路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现状又是怎样评价的呢?广文中学曾经在回访毕业生时做过问卷调查:“你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对各学科的喜爱程度分别是多少,喜爱或不喜爱的理由是什么”,调研结果显示,语文学科排为倒数第三,学生不喜欢语文学科的理由是:语文课枯燥无味。

老师们头脑风暴梳理出了语文课枯燥无味的四个原因:其一,课程。薄薄的课本、成沓的练习题和测试卷,语文学科混同于一般的学科,我们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其二,课堂。就课本讲课本,条分缕析,生硬灌输,急功近利反复训练,能力训练少;其三,阅读。阅读课孩子喜欢,但阅读无序,不是照本宣科讲析灌输,就是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地放羊,而且时间难以保证。我们把阅读的重任寄希望于课外实现,课外阅读更是虚无飘渺的海市蜃楼,根本无法落地;其四,写作。学生选材难,原因之一就是阅读量小,缺少积淀。更无内涵,没有形成写作训练体系,随意性太强,读和写不能结合。

初中三年,语文课堂的阅读量只有课本的区区90万字,语文课枯燥无味的源头在于缺失了阅读!

 

柳暗花明又一村

2006年潍坊市启动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对于这个实验,李希贵局长明确;“第一,阅读;第二,课堂阅读;第三,课堂自主、自由阅读;第四,课堂足量、海量自由阅读。”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阅读、发现、感悟。

语文的学习不是举一反三,而是反三归一,质从量出,光凭课内几篇课文来培养语文能力是行不通的,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和体验,就没有视野和见识的拓展,也就没有语文能力的提升。

于是我们引进了北京新学校研究院开发的系列《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教材一个单元,即配上一本15万字的语文主题学习材料。这样一本教材,6个单元,就配上了6本阅读材料。一个学期课内阅读量增加90万字,三年下来,增加阅读量540万字!

广文特色的“主题学习,单元推进”语文学科教学法诞生了。语文主题学习,就是从教材单元出发,以教材为依托,寻找与之相关、相近、相似或相对的阅读材料;主题不仅仅表现为中心主旨方面,还可以从文章的作者、体裁、内容,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单元重难点等多方面确定主题联系点。

“语文主题学习”,一方面以“大阅读”为基本目标,由过去只深钻细研一本教科书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围绕教材单元主题大量阅读、写作,由“单篇精读”到“群文阅读”,广受博纳;另一方面,让学生立足课内,大量的阅读在课内完成,使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自然而然地获得自己的感悟——落脚在课内的阅读就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语文老师迎接了更大的挑战。首先是课时安排重构。采用“3+3课时分配”,每周6节语文课这样分配:3节学习课本、1节学习传统文化、两节阅读课或写作课(分单双周进行);其次是学习内容重建。学习课本的时间减少了一半,还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采用“主题学习、单元推进” “1+1”方式授课。即一单元的课本学习跟进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的学习,一个单元中精讲一篇带多篇课本文章或主题丛书文章或课外拓展的文章。对于课本的学习,力争实现高效融合,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每课落实一两个重点突破。在内容上,字词、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在课前预习中解决,理顺结构、精段品读、语言赏析、主题理解、写作技巧等为必要内容;在形式上,不可照本宣科分析、讲解,引导学生从薄薄的课本中走出来,直面经典,厚积薄发。

 

等闲识得东风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是一枝独秀的美,“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春色满园的美,自是另一番风景。主题学习,以课本经典篇目为“主篇”,组合相关联的“组篇”,“主篇”落实“单篇精读”,“组篇”实现“群文阅读”,二者互融共生,相得益彰,从读懂一篇到读通一类。“群文阅读”除了高度关注文本元素中有意义的“同”,也适量、适时、适度重视文本各方面元素的“异”。“群文阅读”的目标和探究点相对集中,阅读内容高度整合,阅读视野多维延展,课堂阅读效率和教学效能提高了。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切实践行“一课一得”甚至“多课一得”。

2017年9月开始使用的国家统一部编教材,由老版人教版一册书的30篇文章缩减为一册书22篇文章。在加强阅读教学的呼声中,老师们面对缩水的教材疑惑不解。主编温儒敏先生解释说:“之所以这样安排,有意解决不读书、少读书问题。现在语文教学的问题是读书太少,很多学生只读教材和教辅,很少读课外书,语文素养无从谈起。针对这一状况,新教材抓住读书兴趣培养这个“牛鼻子”,虽然整个教材课文数量减少,但延伸阅读的量大增,努力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新教材还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包括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可谓用心良苦。

例如,七上课本第五单元第16课郑振铎的《猫》,课后“积累拓展”:“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元第9课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积累拓展”;“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结合本单元后“名著导读”谈谈你的认识。”

八上课本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后“积累拓展”;“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第五单元第17课《紫藤萝瀑布》,课后“积累拓展”;“宗璞有不少写景状物的散文,如《丁香结》《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等,课外找来读一读并进行比较,看看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材就是例子,语文教师的使命不是单一的教教材,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是“用教材教”,对教材进行二次研发,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

 

万紫千红总是春

广文的语文主题学习不断深化,开花结果,并学习借鉴了教科院形成的“四环节五课型”。课堂上完成“阅读感知——主题探究——展示交流——总结提升”四个环节:根据“主题”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氛围,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以达到丰富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语言品味揣摩、情感意蕴探究、表现手法鉴赏、主题写作指导、专题活动展示”五个方面设计课型,满足不同组篇的学习:学生通过对文本资源的挖掘,注意到了文本内容的内在关系,把它们贯通起来加以思考,悟得文本的真谛和奥妙。

语文主题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囊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群文阅读”助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实现。第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群文阅读,学生学会了积累语言、整合信息、提炼规律;第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群文阅读,学生得以聚焦散点,并发散多元思维;第三,审美欣赏与评鉴。群文阅读,学生能够探讨文篇在谋篇布局、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充分感受经典作品的“美”,并结合生活情境写作——创造美,培养了审美情趣;第四,文化认知与传承。群文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认知和浸润的过程,学生徜徉在语言的世界,充分感受这些文化符号所传递的信息,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传递信息。

语文主题学习,丰富了课堂的深度、广度、温度,把读、写、听、说、思等语文活动贯穿于课堂之中,遵循了学科规律,尊重了学生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语文学习,见树木,更要见森林。

 

 


0

对省级人民政府
履行教育职责情况
满意度调查